中嘉博创  (股票代码:SZ000889)旗下全资子公司

苗圩提四点5G倡议:加快研发创新 强化频率统筹

2016-06-01 10:03:57

      【漫道科技短信平台】(记者 逄丹 晓燕)当今时代,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,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驱动下,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和跨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,新应用、新业 态、新模式大量涌现。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,5G将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业务体验,特别是契合了物联网应用的海量需求,将引领人类进入 物物相连、泛在感知的大互联时代。

       在今日召开的第一届全球5G大会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致辞中指出,一方面,5G直播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品的重大飞跃,带动芯片、软件等领域 快速发展;另一方面5G与工业、医疗、交通等行业深度耦合、交叉创新,催生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等新业态,给人们的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甚至思维观念都带来深 刻影响。发展5G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战略共识,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布局,欧盟、日本、韩国已宣布商用计划,国际标准组织也于今年全面启动了5G国际标准化工 作,全球5G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。

      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。近年来,《中国制造2025》、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、“宽带中国”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 计划相继出台,中国政府全面部署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,推动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创新应用,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。经过多年 的努力,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,基站规模超过200万个,用户数突破5亿;拥有全球第一的互联网用户数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,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 息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具成长性的信息消费市场,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。2015年底,中国已拥有6.88亿网民,网民普及率达到50.3%,全年 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超过400万T(字节),同比增长103%。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经济总量孕育着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发展潜力,为加快不如5G时代奠定了基 础。

       苗圩表示,开放和创新是信息通信产业的生命力之所在,正是在不断深化的开放与合作中,中国成为全球IT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。面向未来,中国的第十 三个五年规划明确要积极推进5G发展、2020年启动5G商用。《中国制造2025》对全面突破5G技术作出了部署和安排。在推进过程中,中国支持产业界 成立了IMT-2020(5G)推进组,协同开展5G研发和国际合作;中国全面部署了5G研发任务,确定5G试验品率并于今年1月启动了技术研发试验,国 内外主流公司均参与其中;中国与欧盟、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一道,在政府、产业组织、企业等层面,广泛建立了合作机制,国内外企业联合承担了中国 政府的重大科研项目。

       为深入推进5G创新、合作与发展,在此苗圩提出四点倡议:

       第一,加快研发创新。ICT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。产业界要聚焦创新能力建设,加快5G技术、标准与产品研发,重点攻克无线传输和新型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。特别要注重构建国际化5G试验平台,加强各个国家、地区之间技术试验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,促进5G技术、标准及产品协同研发。

       第二,强化频率统筹。频率资源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前提条件。我们要依托国际电信联盟(ITU),加强区域间、国家间、行业间的沟通协调,力争形成更多全球统一的5G工作频段。既要加强低频段研究,也要推进高频段研究,积极应对物联网场景对频率提出的新需求。

       第三,深化务实合作。各国条件不同、优劣各异,需要取长补短、求同存异、合作共进。我们要继续在政府、5G推进 组织和企业三个层面,建立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合作渠道,加强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、5G推进组织的对等开放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实质性合作,推动全球 产业界尽早就5G关键问题达成广泛共识。要在国际电信联盟(ITU)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(3GPP)等国际标准组织框架下,积极推进形成全球统一的5G 国际标准。

       第四,促进融合发展。我们要顺应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大发展、大融合、大变革的形势,加强5G与物联网垂直行业的融 合创新研究,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要以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等重点行业应用为突破口,研究构建支撑行业发展的安全、泛在的5G网络,大力 营造跨行业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。

       漫道科技短信平台为您分享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晓燕 来源:通信产业网

Copyright 2004-2019 北京创世漫道科技有限公司 

京ICP备10010630号-15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736号

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,任何个人或者公司都不得翻版镜像复制,违者必究